-
培強一批領軍企業
培強一批領軍企業。完善優質企業培育體系,充分發揮省市縣三級聯動培優合力,培育一批集群領軍企業和領航型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瞪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形成龍頭引領、梯次跟進的發展格局。
-
建好一批產業地標
建好一批產業地標。指導各市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優勢突出、特點鮮明的特色產業,打造海上風電國際母港(煙臺)、太陽能小鎮智慧光谷(德州)、中國氫谷(濟南)、東方氫島(青島)、氫能生產應用標桿城市(淄博)、魯氫動力城(濰坊)、中國新能源電池名城(棗莊)等一批競爭力強、影響力大、發展后勁足的產業地標,形成相關領域產業發展新高地,擦亮“風光齊魯”“山東氫能”等品牌。
-
塑優一批產業集群
塑優一批產業集群。聚焦打造具有國際核心競爭力的優勢產業集群,做大做強煙臺市新能源、泰安市新能源等雁陣形集群,培優塑強淄博氫能、威海核能等未來產業集群,加快東營海上風電裝備、海陽核電裝備、泰安“泰山鋰谷”等園區建設,強化重點企業、重大項目、人才招引支持,推動“產業集群+特色園區”協同聯動高質量發展。
-
加大人才引育力度
加大人才引育力度。聚焦核能、氫能、儲能等領域,加大行業領軍人才、高端創新人才、高素質管理人才、高技術高技能人才、急需緊缺人才等招引培育力度。以新能源產教融合共同體等平臺載體,促進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實現人才資源互通對接、科研創新相互促進、成果轉化高效便捷,全面提高新能源產業核心競爭力。
-
加快創新平臺建設
加快創新平臺建設。鼓勵創新型龍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建設省級以上新能源領域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產業創新中心等高能級創新平臺。支持山東能源研究院、山東省先進核能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燃料電池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發展。指導各市在優勢領域整合資源,布局建設一批新型研發機構。
-
加強關鍵技術攻關
加強關鍵技術攻關。深入實施“核動未來”科技工程,重點攻克關鍵儀控裝備等“卡脖子”技術難題,探索開展核能在工業供汽、海水淡化等方面的應用。依托“氫進萬家”科技工程,加快推動氫氣儲運、氫燃料電池及關鍵材料等技術研發應用。開展先進壓縮空氣儲能、兆瓦級液流電池等應用。
-
海陸并進發展風電
2.海陸并進發展風電。圍繞打造山東半島海上風電基地,加快推動省管海域項目建設,建成渤中G一期等項目;積極開展國管海域項目前期工作,待具備條件后及時啟動項目建設。圍繞打造魯西平原地區陸上風電帶,加快推動菏澤、聊城等6市首批集中式風電項目落地,適時啟動第二批項目開發建設。實施“以大代小、以新代舊”,有序推進陸上風電改造升級,提高現役風電場資源利用效率和發電水平。2024年,風電裝機達到2700萬千瓦左右,2025年達到3000萬千瓦。
-
集散并舉發展光伏
3.集散并舉發展光伏。以海上光伏、魯北鹽堿灘涂地風光儲輸一體化、魯西南采煤沉陷區“光伏+”等大型基地為重點,加快探索海上光伏規?;_發,積極推進魯北基地項目建設,推動國家第三批風光基地項目建成并網。推廣德州齊河、臨沂沂水、濰坊諸城等一批試點縣的成熟開發模式,持續推動整縣分布式光伏規?;_發。2024年,光伏裝機達到6400萬千瓦左右,2025年達到7000萬千瓦左右。
-
創新示范發展氫能
創新示范發展氫能。以交通領域為重點,加快氫燃料電池汽車在公共交通、物流運輸、港口園區等領域推廣應用。持續推進“氫進萬家”科技工程,加快青島港“氫能港口”、濟南氫燃料電池熱電聯供、濟青北線“氫能高速”等項目建設,拓展氫能應用場景。依托風光核大型清潔能源基地,探索開展清潔能源制氫試點。
-
做強核電裝備產業
做強核電裝備產業。依托煙臺、威海等市核電廠址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充分發揮國家電投核能總部集聚作用,吸引核電央企及配套裝備企業落戶山東,促進產業鏈協同聯動發展。著眼三代及以上先進核電技術項目建設,提升主管道、法蘭、風機、儀器儀表、電纜等配套裝備研發制造能力,做強設計、制造、采購等產業鏈條,打造本地化設備供應和上下游配套體系,培育完善核電產業鏈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