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強化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發揮科技惠企政策作用,鼓勵引導新材料領域科技型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快速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科技領軍企業,不斷擴大新材料領域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群體規模。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領域創新型中小企業達到500家以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00家以上、“瞪羚”和“獨角獸”企業200家以上、單項冠軍企業150家左右。
-
打造創新平臺
圍繞新材料重點細分領域,積極培育一批全國和省重點實驗室、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積極推動威海拓展纖維參與碳纖維及結構性復合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優化重組,建好用好濟南二機床新材料生產應用示范平臺等國家創新載體,不斷加大新材料領域科技創新平臺支持力度。到2025年,新材料領域省級技術創新中心達到20家左右,省制造業創新中心達到10家左右。
-
激發創新發展活力
堅持以賽促創、以賽促業,廣泛調動企業、高校參與積極性,高標準組織舉辦新材料產業創新創業大賽、智能制造大賽等系列競賽活動,每年遴選20個以上科技含量高、創新能力強的獲獎項目和高水平團隊,持續推動大賽成果轉化應用,實現項目與產業的協同對接,助力培育一批高水平、高層次、高素質的創業團隊和具有核心創新能力的高成長性企業。
-
落實落細“鏈長制”
進一步發揮政企協同、統籌協作優勢,圍繞碳纖維、玻璃纖維、芳綸纖維、先進鋼鐵材料、先進鋁材料、先進銅材料等重點細分領域,加強跨部門對接合作,有效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等融合互動,全力做強做優標志性產業鏈。聚力發揮“鏈主”企業牽引帶動作用,集中優勢資源推動產業鏈“上延”“中優”“下拓”,重要事項及時提請“鏈長”研究。
-
促進融合互動發展
以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供需協作為導向,發揮大企業在技術、標準、資金、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和中小企業在產業創新、強鏈穩鏈中的支撐作用,充分調動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面優勢資源,支持中小企業深度融入大企業供應鏈。加強省市縣協同,力爭每年組織融鏈固鏈活動6場以上,推動上下游企業實現協作融合發展。
-
關鍵技術協同攻關
瞄準新材料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領域持續發力,積極爭取國家中央預算內投資等重大支持,通過省重點研發計劃加大研發部署力度,每年實施一批省重大創新工程項目。發揮新舊動能轉換重大產業攻關項目引領作用,在加快中材高新高性能氮化硅、泰和新材高伸長低模量對位芳綸等項目建設基礎上,再遴選實施一批具備優勢基礎的重大產業攻關項目。
-
塑優培強龍頭企業
進一步完善新材料領軍企業培育機制,遴選發布新材料領軍企業50強,培優育強一批集群領軍企業。加快落實制造業領航企業培育機制,打造一批以創新引領驅動、行業領軍先導、高端人才集聚為特征的領航型企業。推動龍頭企業依托優勢市場鏈、供應鏈、創新鏈,發揮市場規模和品牌優勢,引進一批關聯度高、協同性強的核心配套企業和生態合作企業落地山東,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
-
推動重點材料提質
聚焦高端應用領域,加快高性能、低成本、系列化、綠色化產品開發,推動更多新產品融入雙循環、開拓新市場。推動先進基礎材料向高端躍升,提升大飛機用高強鋁合金、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高端熱塑性彈性體等優勢品種綜合競爭力。加快關鍵戰略材料、短板材料攻關突破,加強T800及以上碳纖維復合材料、先進功能陶瓷材料、醫用高分子材料等應用保障能力。積極培育壯大前沿新材料,推動3D打印材料、超高導熱石墨烯等細分領域成果轉化,提速產業化步伐。
-
推動重大項目建設
落實“要素跟著項目走”機制,加快土地、能源、環境等要素向新材料領域項目傾斜。聚焦先進材料產業鏈,每年滾動實施150個以上省重大項目和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重點項目,統籌用好重點項目督導服務平臺等資源,動態跟蹤建設進度,及時協調解決問題訴求。力爭到2025年,山東國瓷年產5萬噸陶瓷墨水、創新精密年產10萬噸鋁合金電子型材等一批項目竣工投產,加快提升壯大新材料產業規模。
-
抓好項目招商引資
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精準化開展重大項目招引。加大“引進來”力度,借助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大會、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儒商大會等重大經貿活動平臺,招引國內外重點新材料企業、研究機構投資、設廠或建立聯合研發中心,積極跟進做好項目落地服務保障工作。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有實力的新材料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主動開展國際化布局,積極開拓國際市場。